http://xhpfm.mobile.zhongguowangshi.com/v300/newshare/1801670?channel=weixin&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郭颖 孙琪)每天清晨6点,清华大学紫荆操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至此,简短而欢乐地打过招呼后,一起热身,然后用奔跑迎接黎明。

他们是清华大学晨跑小分队的成员,尹西明是小分队的发起人。起初为了锻炼身体,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他和女朋友朱心雨以及几个朋友一起开始晨跑。
后来逐渐有更多的人加入--有的为了减肥,有的为了体育达标,有的甚至因为失恋心情不好,大多数只是从好奇和尝试开始,但坚持久了,大家都享受起跑步自身带来的快乐,也结识了跨专业的朋友。
尹西明说,晨跑小分队不追求速度、距离,只要参与进来,无论跑得多慢,都有人陪你跑到最后,这样的形式让很多同学对体育运动产生亲近感。
“更重要的是,跑步给大家带来一种对自己身体和生活的掌控感,也会认识不同领域的朋友,而体育中的正能量将会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尹西明说。
从2015年成立至今,清华大学晨跑小分队成长为拥有近400名核心成员的体育运动组织。
据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介绍,在清华大学里有近40个像晨跑小分队这样的体育类社团协会,他们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为校园增添一道风景线。

清华大学素来有崇尚体育的传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口号,浓缩了清华的体育精神。新一代清华学子喊出的“无体育,不清华”口号,“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规定等,都印证了清华大学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刘波认为,新时期大学体育工作面临一些挑战,网络发达、兴趣多元化让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受到冲击,大学生健康体质呈下滑趋势。
“清华大学常年监测学生长跑成绩,以2003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总体呈下滑趋势。男生3000米平均成绩下降近30秒,女生1500米平均成绩下降17秒,这个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
今年4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要持续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让更多青年“培养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事实上,中国很多高校都在强化体育的“硬指标”。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都把游泳列为必修课程。西安交通大学则要求本科生必修太极拳,将这一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学生强身健体的载体。
刘波认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育常常被忽视,因而大学生在入学时并没有养成运动的“惯性”,也构成了大学体育教育的一大挑战。学校采取的“阳光长跑”等半强制措施,虽然短期引发了一些学生的不理解,但坚持下来,很多学生渐渐愿意将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自主坚持运动,说明了体育制度培养对个人习惯培养的助推作用。
2015年首次举办的清华校园马拉松,至今历经三届,报名和参赛人数持续增长,从第一年2200多人到今年3000多人。“学生热情特别高导致报名井喷,需要抽签参赛,这些都体现出学生对长跑和体育锻炼的认可度在持续增高。”刘波说。
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胡凯曾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百米冠军,并在多项国内外田径赛事中取得佳绩。他因戴着眼镜比赛被国人亲切地称为“眼镜飞人”。他是清华大学体教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代表之一。
在胡凯看来,很多人对体育的认识停留在“体”上面,强调健康、身体素质,而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在强身健体之外,体育带给青年人的,还有品格与精神层面的塑造。
他说:“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里,竞技性强的项目如橄榄球很受欢迎,那种竞技运动中体现的对抗的勇气、拼搏的精神和团队协作,也是体育教育价值的体现。”

尹西明发起的晨跑小分队不断有来自不同院系甚至兄弟高校的师生校友加入,并已经有十多个“分舵”,涉及游泳、健身、羽毛球等多个项目,还有一些成员回到各院系建立新的体育团体或发起新的运动社团,如夜跑小分队和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学生冬泳协会,带动了更多人科学运动、健康快乐生活。
胡凯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大学生将运动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希望像尹西明这种热爱体育的学生能够发掘更多外延,让体育文化渐渐在校园扩散开去,带动更多学生享受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