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概况

院系简介

清华大学有着优良的体育传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深深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马约翰、夏翔等一批杰出的体育思想家、教育家,为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清华大学体育部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推广体育运动、改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职责,百年来在秉承优良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1912年,清华学校设立体育部,开始实行“强迫运动”,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五项测验”,体育不及格则不得出国留学。1919年,体育馆(前馆)建成,正式开设体育课。体育部前两任主任均为美国人(博士)。1914年马约翰来清华工作,从1920年开始担任体育部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体育部改称体育教研组,1979年更名为体育教研室,1994年更名为体育教研部,2008年重新更名为体育部。至2019年,体育部历任9位主任为:A.Shoemaker、D.K.Brace、马约翰、夏翔、刘华轩(主持工作)、曹宝源、陈伟强、王培勇、刘波。1983年后的体育部党支部(党总支)书记包括:刘华轩、王毅、郑秀瑗、张威、张荣国、张冰、仇军、刘波、马新东。

体育部目前共有教师6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4人,助理教授2人,讲师8人,助教4人。教师队伍中博士18人,硕士23人,本科21人,博士生导师 11人,国际裁判6人,国家队教练3人。为进一步加强体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推动学科发展,更好的发挥体育教育对学生价值塑造的重要作用,体育部响应学校号召,于2013年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改革后,体育部教师将分为教学系列(含群体岗和训练岗)和教研系列两种类型。截至目前,共有教学系列教师45人、教研系列教师10人。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从“强迫运动”、“五项试验”,到“劳卫制”国防体育,再到现如今贯穿大学全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部始终在努力探索前进。

目前清华坚持本科四年开设体育课,同时明确规定本科生必须测试长跑(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体育课不及格或未通过游泳测试均不能毕业。体育课开设了近50个课项,课程涉及竞技体育(奥运项目)、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体疗课等各类项目,还为研究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2004年《大学体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体育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新生运动会、校园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构成贯穿全年的群众竞赛体系,每年参与者达到5万人次。每年全校本科生均参加体质健康测试,并从2011年开始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环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引领作用。

建校之初体育部在学校的指导下就重视代表队建设,在体育部和校团委的共同管理下,清华体育代表队已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和最完善的学生运动队,共分A、B、C三类,包括44个项目53支队伍1200多名队员。其中田径、篮球和射击三支高水平运动队在国际国内各级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在全运会、亚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并有在校学生参加北京、伦敦和里约奥运会。截止目前,已培养出近百名运动健将(含12名国际级运动健将)。

近年来,清华又将体育纳入学科建设轨道,体育部相继成立和申请到“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立了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建成了体育学一级学科。迄今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百余名,完成国家及部委课题近70项,课题经费约2300余万,出版专著近60部,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科报会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近40篇,专利33项。在四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

清华体育场馆设施从最初的西体育馆开始发展,到现在以东操、西操、北操和紫操四个区域为主的,总面积近22万多平方米的规模,为体育课教学、代表队训练、师生课外锻炼和比赛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总面积4万平米的北体育馆和冰上运动中心正在建设中。体育部成立了专门机构——场馆管理中心,对场馆设施相关工作进行科学化管理。

在清华体育的新百年,体育部全体教职员工将以进取、创新、科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推动清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使清华体育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成为国家和社会体育的重要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