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概况

历史沿革

1912

清华学校设立体育部,休梅克(A.Shoemaker)为主任。自成立起便提倡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从而强国。体育部成立后开始实行“强迫运动”,规定每天下午 4-5 点为体育运动时间,学生都要去操场进行各种运动。还规定必须通过“五项测试”,体育不及格则不得出国留学。

1913

清华学生赴菲律宾马尼拉参加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清华有 6名运动员入选中国田径代表队。潘文炳获十项运动第一名、五项运动第二名、跳远第三名,关宋韬获接力第二名,潘文炳还荣获个人总分第一。

1914

马约翰到校任职,开始了他在清华大学 52 年辛勤工作的历程,他倡导“运动是生命与健康的源泉”、“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1918

布雷斯(D.K.Brace)为体育部主任。

1919

西体育馆(前馆)建成,停止“强迫运动”,开设体育课,高等科、中等科皆为必修课,每周四节,按学生班级进行教学。同年马约翰前往美国进修。

1920

马约翰开始担任体育部主任。

1923

体育部更名为体育组。

1925

马约翰赴美国春田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26年发表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

1926

体育组改为体育军事学系,同年 12 月改为体育系。

1929

随着学校院系调整更名为军事训练部、体育馆。

1930

校务会决定改回体育部。

1938

清华大学和其他几所学校共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体育部随之合并,马约翰任主任。

1940

西南联合大学将体育组改为体育部,马约翰任主任。

1946

清华大学复校,体育部恢复,师资、设备为国内一流。

1952

院系调整后,体育部改称体育教研组,马约翰继续担任主任。

1953

清华大学第一届运动会开幕,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参赛。

1954

蒋南翔校长提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方针,同年新的校体育代表队成立。

1957

蒋南翔校长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1964

清华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

1966

马约翰先生在清华逝世。

1966-1976

体育教研组未任命主任,体育教研组由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统一领导,教学归教务处管理。

1972

清华率先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第二年在全国开始试行。

1976

由夏翔担任体育教研组主任。

1979

体育教研组更名为体育教研室,夏翔继续担任主任。体育课率先在全校恢复教学秩序,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开展,清华优良体育传统重新得到发扬。

1980

清华体育课由三年增至四年,同年获“北京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984

开始以马约翰先生名字命名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并设立“马约翰田径流动奖杯”。

1986

体育教研室由刘华轩(主持工作)负责。马约翰塑像在西操落成。

1987

王毅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北体大学生双学位的培养体制。东区体育活动中心(东操田径场西侧看台)建成。

1989

刘儒义担任体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1990

曹宝源担任体育教研室主任。

1992

郑秀瑗担任体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1993

清华大学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1994

体育教研室更名为体育教研部,由陈伟强任主任,张威任党支部书记

1995

开始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模式,相继成立田径、跳水、射击、赛艇、篮球高水平代表队,并形成了“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同年起,清华大学连续获得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十四连冠”,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六连冠”。

1996

张荣国担任体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成立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1997

由王培勇担任主任。清华大学承办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举办“马约翰大学体育科学报告会”。 举办首届新生赤足运动会。

1998

建立体育学硕士点。“马约翰杯”纳入了 24 个运动项目和 3 个表演项目,称之为“大马杯”。

1999

体育教学课程实施“4+3+1”教学模式。

2000

由陈伟强担任主任。

2001

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跳水和篮球比赛。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立。成立“人体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同年,由体育部和自动化系等多个单位中青年教师组成“体育综合研究小组”。

2003

张冰担任体育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建立体育学博士点。

2004

仇军担任体育部党支部书记。“大学体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体育专业硕士招生资格。

2005

清华学生参加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得2金2铜;第10届全运会上清华学生获得5 金6银1铜。6501 名清华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

2006

仇军担任体育部党总支书记。

2008

体育教研部更名为体育部,恢复了建校之初的名称。体育部全面参与北京奥运会:5 名在校学生参加比赛;26 位教师参加裁判、教练及服务工作;清华综合体育馆与游泳馆作为奥运会独立训练场馆。

2009

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05-2008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建成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体育部举办“亚洲人类学论坛”。开始实施新的“阳光长跑”课外锻炼制度。维学馆(东操田径场东侧看台)建成,地下为射击馆。参加第11届全运会清华学生获得1金1银1铜。

2010

“4+2+2”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正式实施。体育部全体教师参与百年校庆团体操 《清华颂》创作和体育荣誉室建设工作。紫荆气膜馆建成。

2011

刘波担任体育部党总支书记。百年校庆团体操表演获得成功。清华大学“体育荣誉室”在西体育馆正式落成。“体育学”成为教育部批准的一级学科。体育部举办国际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 22 届泛亚体育科学大会。开始实行自主招生体质测试。

2012

由刘波担任主任。马新东担任体育部党总支书记。举办体育部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举办马约翰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清华学生获得伦敦奥运首金。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连任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主席单位。

2013

第12届全运会获得3枚金牌。举行纪念蒋南翔诞辰 100 周年系列研讨会之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启动体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14

提出“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新开航空体育课程。承办第14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第17届亚运会清华学生和校友获得 6 金 2 银。恢复大一新生第一堂体育课。参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并作经验交流。首门MOOC《足球运动与科学》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举行体育代表队建队 60 年纪念活动。

2015

举办首届校园马拉松。恢复男子足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保持在 8项。

2016

男篮首次获得 CUBA 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举办首届“体育之夜”活动。举办首届世界名校足球邀请赛。

2017

举办“双60”系列活动(“马约翰杯”60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提出60年)。恢复“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和大一下午 4 点后不排课的传统,从 2017 级开始执行。为清华本科生开设体育辅修学位。开始招收全日制体育管理专业硕士。首次为国际本科新生开设拓展营体育课。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竞技、群体和青年项目上获得 5 枚金牌。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女篮首次获得 CUBA 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冠军。

2018

清华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批招生的非全日制冬奥赛事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9

成功举办2019清华体育高层论坛。女篮蝉联国际大体联三对三篮球世界杯冠军。开始举办“清华·体育九人谈”。

2020

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体育课全面实行线上教学,并在校庆期间举办“云赛事”。

2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校庆前夕考察清华大学,参观西体荣誉室,对清华光荣的体育传统给予充分肯定。110 周年校庆团体操表演成功举办。承办第 59届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第14届全运会或两枚金牌。获得第14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校长杯”。杨倩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包括首金在内的两枚金牌。

2022

马新东担任体育部党委书记。男篮和女篮夺得 CUBA 双冠。田径队获得首都高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十三连冠”。北体育馆建成。